文章詳情
導體的性能指標
日期:2025-08-30 08:20
瀏覽次數:3609
摘要:
導體的性能指標及工藝技術參數
1、20℃直流電阻:
1、20℃直流電阻:
直流電阻是影響電纜載流量的首要因素,直流電阻越大,導體產生的電壓降、電能損耗就越大,是電纜的重要性能指標。影響直流電阻的因素包括材料的體積電阻率、導體的實際截面、環境溫度、加工過程的拉絲退火壓型,絞合成纜節距、導體表面有無污染氧化及鍍層等,控制直流電阻就必須在每一個環節進行控制,并加強檢驗,以保證直流電阻不大于標準規定值。
2、導體的表面質量:
2.1導體表面應清潔無污染(油污、水漬)、無氧化現象,這不僅是考慮絕緣擠包的要求,同時也為了控制直流電阻。
2.2導體表面應光滑圓整,無尖角、毛刺、銳邊或凸起的單線,導體表面質量不好會導致絕緣厚度不均甚至破皮或絕緣擊穿,同時在導體的尖角部位電場集中,電場強度太大,易導致絕緣擊穿,使電纜不能通過耐壓試驗或電纜在長期使用過程中該部位過早老化擊穿,縮短電纜使用壽命。特別是扇形和瓦楞形導體,應注意導體壓型時不能出現尖角、銳邊。在生產低于標準規定的*小截面電纜時,特別是高壓電纜,應考慮加大導體直徑或加大絕緣厚度。
2.3導體應無斷裂的單線或缺股現象,缺股和斷頭會導致導體直流電阻增大。
3、焊接:
3.1各種絞束的成品導體不允許整芯焊接,束線和絞線中的單線允許焊接,單線直徑0.20mm及以下允許扭接,同一層內,相鄰兩接頭間的距離應不下于300mm。電阻對焊的接頭應退火,接頭兩側退火距離約為250mm。
3.2對于鋁絞線及鋼芯鋁絞線,單根或多根鍍鋅鋼線均不應有任何接頭;每根制造長度的導線不應使用多于1根有接頭的成品鋁單線;在整根導線上,任何兩接頭間的距離應不下于15m。電阻對焊的接頭應退火,接頭兩側退火距離約為250mm。電阻對焊接頭的抗拉強度應不小于75MPa。
4、導體的結構根數、單絲直徑應滿足標準規定。
5、排列規則:
通過計算,正常規則絞合,除中心單線根數為1根例外,外層單線根數均比其相鄰內層多6根單線,例如,1+6+12+18+24、2+8+14等結構。
6、絞向:將絞線垂直放在面前,單線由左下方向右上方旋轉向上的稱為右向(Z向),單線由右下方向左上方旋轉向上的稱為左向(S向)。鋼芯鋁絞線等裸導線*外層絞向為右向,除鋼芯鋁絞線架空絕緣電纜外,電線電纜絕緣線芯*外層絞向為左向。為了導體結構的穩定性,相鄰兩層絞向應相反。
7、節距、節徑比:
節距:單線圍繞絞合中心旋轉一周所前進的距離稱為節距。
節徑比:節距與該絞層外徑的比值。
節徑比:節距與該絞層外徑的比值。
根據原GB3956-83標準規定,第五種和第六種導體,一次絞束線芯節徑比不大于25,股線節徑比不大于30,內層節徑比不大于20,外層節徑比不大于14;**種非緊壓絞合圓形導體,內層不大于40,外層不大于20。
絞合導體,在導體的垂直截面上,所有圓形單線為橢圓形截面,在圓周方向上為長軸,徑向為短軸,節徑比越小,絞合越緊密,單線間的間隙越小,節徑比越小線芯越柔軟,但正常規則絞合,節徑比一般不能小于10,節徑比太小,易造成相鄰兩層結合不緊,導體起“燈籠”,節徑比太大,絞線的縫隙大,絞合不緊密,易散股。在絞合導體中,每根單線的實際長度比導體的長度要大,單線的實際長度與導體的長度之比稱為絞入系數,導體的節徑比越小,絞入系數越大,使用的材料越多,直流電阻反而增大,因此,節徑比太小不利于材料節約,節徑比大又不利于絞合的緊密,生產過程需對節徑比進行控制。
緊壓絞合扇形、瓦楞形導體,特別是緊壓絞合圓形導體,為了保證壓型后導體的緊密性和彎曲性能,應選用較小的節徑比。
8、線芯的截面:
8.1非緊壓絞合圓形導體的截面,是由單線根數和單線直徑決定的,應對單線直徑和單線根數進行控制,此外,在絞合過程中,漲緊力應適當,由于拉力太大,會導致單線被拉細。
8.2緊壓圓形絞合導體及緊壓扇形導體,不僅要控制單線根數和直徑,還要對扇高和緊壓外徑進行控制,這也是影響截面大小的因素。
8.3導體截面的檢驗可用稱重法,用導體的單位長度重量除以材料密度可的導體實際截面。
9、絞合外徑:
絞合外徑是*外層單線與之相內切的的圓的直徑,以下是正常規則絞合時外徑的計算。
9.2、絞合外徑D=絞合中心外徑+絞合層數*2d 絞合中心不計為絞合層數。
9.3、絞合中心外徑:1根時等于d,2根時等于2d,3根時等于2.16d,4根時等于2.42d,5根時等于2.7d。
10、扇形導體、瓦楞形導體尺寸形狀公差:
應按規定選用軋刀,上下軋刀應對正,保證扇形兩邊對稱,扇形導體不對稱偏差,2*(大邊-小邊)/(大邊+小邊)應不大于10%;應對扇高和瓦楞厚度進行控制,以控制導體截面和電纜外徑。